旁观者 这部电影最值得深思之处就在于:一、它是女导演的作品;二、开头和结尾巨大的思想反差。罗素说“支撑人生活的动力是三种: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,就是对爱情的渴望、对知识的渴求,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”。玛丽对爱和欲分离的追求,是被动的,是社会客观实际和对保尔中彩式的个体选择造成的。作为女性导演,布蕾亚试图通过对玛丽性探险的处处受挫,来表达自己对男性的失望,但她却无法得到更加形而上的结论,最后不得不委曲求全,落得个妥协投降的骂名。从电影的角度来讲,这无疑是自掘坟墓,但相对于生活而言,这才是最真实的。玛丽最后把对欲望的追求转化为一种更高尚也更永恒的母性关爱上,是绝对真实的。而所谓对保尔的爱只是一种托词,是现实中无数同病相怜的女人一种自我解嘲罢了。电影中玛丽最后一句独白是在保尔的墓前,她怀里抱着那个也叫保尔的小生命,喃喃自语:“如果你和我同感,我们就永生!” 有男性评论家认为,布蕾亚以那些无关香艳却大胆直露的镜头,故意挑战色情和艺术的界限,并以此作为自己女性独立的宣言,陷入了纯粹为斗争而拍摄,为争议而争议的怪圈。 布蕾亚是一个纯粹的女权主义者,但她不会扛着“女性电影”的大旗哗众取宠,这不是她的风格。她化身为玛丽,实现了一次精神上的反叛。她借玛丽之口,说“因为我是女人,你就轻视我”;说“奇妙的偷情,是儿童般纯真的欲望”。电影本身具有的冷静和坦白,同样可以为广大男性观影者所接受,并没有预设任何女性的凝视或伪装。其中女主角喋喋不休的哲学性内心独白,被一些评论者称为“露点的侯麦电影”。我想这是非常中肯的。 缺失部分 有人认为 [罗曼史 ]是“描述某类好女人对罗曼史幻想的危险执着”。也就是说,这样的寻找具有一定的伤害性元素。不过布蕾亚把这种伤害更多地留给了玛丽,她因为保尔的冷漠伤心欲绝,也因为性伙伴的侮辱而羞愧难当,女性再一次承担了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对象。我看的版本中,没有杀害保尔的镜头,因而结尾的葬礼显得极其不合情理,据说布蕾亚安排的杀戮镜头中,大腹便便的玛丽甚至迁怒于一只无辜的猫。 布蕾亚似乎用一种永恒的生与死的关系,发泄自己一直以来就隐忍于胸的对男性沙文主义的愤怒。依赖于女性而呱呱坠地的男人,最后的出口竟然还是女人,之前对女性的种种侮辱与损害变得颇具讽刺意味。对于保尔来说,死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,任何一种精神上的背负都足可以使这个男人不再是男人,那么不如归去,回归于没有任何危险和负担的来处。只有女人还在坚强地挺立着,并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薪火相传的生命个体上。必须注意的是,这时候的玛丽已然脱胎换骨了,她成为另一个制度的缔造者。 [罗曼史 ]之所以惊世骇俗,主要是因为其外在的情爱镜头,但这些著名的镜头被好心人用马赛克小心翼翼地遮掩了。我一次次地被屏幕上巨大的阴影弄得不知所措,我不知道,如果布蕾亚看到这种情形会作何感想,导演别有用心地展示保尔器官的场景变成一片空白,玛丽的叛逆和出逃也大打了折扣。据说在戛纳布蕾亚特别展映周上,曾有女性观众对此怨声载道。我们只能说,男人终究还是不敢和女性坦诚相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