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,关于外界。 外界带给我们生活最大的影响是嫉妒和比较。 我们一直高估了嫉妒。举个例子,没有人嫉妒Lady Gaga(雷蒂・嘎嘎)。Lady Gaga应该比我们都更有名、更有钱、坐更好的车、住更大的房子,比我们更随心所欲,也比我们更有才华。 但你不嫉妒她,对吗?我们没有人嫉妒Lady Gaga――因为她实在是太雷了。她奇怪得让我们完全不能把我们自己跟她联系在一起,所以我们在她的名利和才华面前没有自卑,也没有嫉妒,更没有仇恨。反而,我们会去思考,觉得她挺有趣的,挺发人深省的,不是吗? 当你见到好事情发生在了那个他或者那个她身上,嫉妒的小火苗在你心中扑哧扑哧的时候,不如把TA当成那个很奇怪的Lady Gaga吧。因为这样的时候,我们就会懂得抛开个人的杂念,去真正思考别人的亮点。 至于比较(Social Comparison),我们可以选择努力向那个绩点4.0的同学看齐,努力向那个年薪几十万的旧识看齐,努力向那个不断得到提拔的同事看齐。 或者,我们也可以选择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,那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人们。看上去像是有30岁阅历的Adele(阿黛尔),19岁时出了张白金专辑《19》,21岁时出了全销量1200万张的专辑《21》,拿了两座格莱美。她出生于1988年,眼神和心态却似乎像中年人那样淡定。 如果你喜欢实用一点的,那么iPhone(苹果手机)上用户量最大的个人开发第三方浏览器猛犸浏览器的开发者,是一个1992年出生的北京少年。如果你的视线中有一个世界舞台,那么你会看到上面的人物已经越来越接近你的年龄。 我们不需要去“看齐”,我们只需要去“看”,去看这个世界除了你现在正处于的那个若干平方米的封闭空间以外,还有许多许多精彩的事正在发生。当你发现这个世界的深度和广度,就会发现你跟你身边的那些同类人根本没什么好比的。这个世界太大了,你不是你自己的标杆,别人也不是,谁都不是你的标杆,这是一个没有标杆的时代。 我们要做的是试着不去嫉妒,不去比较,更不要批判,而是试着去观察、去倾听,然后思考、沉淀,让所有外界的信息在你大脑里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处理过程。 第二,关于标签。 “牛×”是过去几年里笔者听到的比较多的一个形容词。当我们喜欢的人称赞我们的时候,我们总是屁颠屁颠的。在这里为自己开脱一下,觉得这挺好,说明活得挺真实。 我想用一个很好的朋友(自己来认领)去年当着我面描述我听的原话,来翻译一下这个已经被用得和“帅哥”“美女”一样烂俗的词。她说:“你想太多了(这是她一贯的开场白)。你只是有很多很牛的标签――上海中学、沃顿商学院、最高荣誉、黑石的全职offer(录用聘书)、百万年薪。至于你本身嘛,牛不牛就说不清楚了。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(1)“牛”和“帅哥”“美女”一样,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;(2)“牛”的从来都是那些标签,那些改变了金融产业的企业,那些通过培养人才改变了世界的学校,以及那些被定义为时尚的品牌。 如果你曾经或者将来获得了任何标签,不管是高盛、中金、麦肯锡,还是北大、清华、常春藤,又或是Gucci(古驰)、Prada(普拉达)、Armani(阿玛尼),有两件事值得思考一下。 第一件事用来提醒自己:撕去这些标签,我们可能还未能为世界500强的客户们创造等同于我们年薪的价值,我们还未能用知识改变世界,以及还未能把某件名牌衣服穿出5位数价格的范儿。 第二件事用来看清自己:这的确是一个人人都用标签来识别对方的社会,但是我们要清楚我们的价值和身上的标签没有半毛钱关系。成功不是你有什么标签,而是你用这些标签做了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