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面两篇文章写完后,有很多人鼓励,也有不少人批评,甚至谩骂。 情绪很快出现了,幸运的是我“看见”了它。这是观照“嗔恨心”最好的时候。 其实,一切批评都顺理成章。若我是读者,之前不熟悉鬼脚七,遇到这么一个咋咋呼呼高调的出家人,估计也会批评。有意思的是,这种想法,在我有情绪时不会出现,那时只会找各种理由反驳。 平静下来后,再仔细看每一条批评,都是在给我提醒:要忍辱,要精进。忽然有些感动,他们是来帮助我修行的! 有一条批评非常好:“从你的文字来看,你现在没有一个出家人的心境!” 是的,确实没有,很惭愧。我还想着吃什么,想着外界会说什么,想着粉丝增长多少,想着过几天要是徒步找不到地方住怎么办…… 慢慢适应,我相信一天会比一天好吧。如果以后有人读我的文章,相信他能看见我的变化,也是他自己的变化。 批评也好,赞美也罢,让一切自然流动吧。 ―― 先讲一个典故。 佛祖释迦牟尼在涅��前曾留下遗言,在其寂灭后,文殊师利将于五顶山居住说法,而五台山正契合了佛祖的金口玉言。于是五台山成了文殊菩萨的道场!从北魏开始,历代皇家多有恩赐,将它作为祈福之所、镇国道场。 当年顺治皇帝,就是康熙他爹,二十多岁就在五台山出家。后来康熙皇帝多次到访五台山。来五台山去拜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台顶的文殊菩萨,叫大朝台,但因为天气原因,很多人都无法做到大朝台,皇帝也是如此。乾隆皇帝(康熙皇帝的孙子)来了四次都没能完成大朝台,乾隆恼了,对黛螺顶的青云和尚说:“五年后朕再来时,不登台顶,便要朝拜五方文殊。” 君命如山,青云和尚不敢违命,只好答应,召集全寺僧众想办法。一个因犯戒规被罚的小和尚栓柱想出一个办法,模仿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,合塑于一殿在黛螺顶。这样登黛螺顶朝拜,既免了攀登台顶之苦,又礼拜了五方文殊。 五年后乾隆过来,检阅了黛螺顶僧众的创举,登上黛螺顶,正式将这种仪式命名为“小朝台”。 我今天计划去登黛螺顶,三步一拜“小朝台”。 ―― 早上九点左右,坐车来到大智路下。 大智路是由台湾开证法师捐赠修建,通往黛螺顶。听说开证法师之前来小朝台时摔了一跤,于是发心捐赠修路。赵朴初题字――大智路,文殊菩萨代表智慧,有大智文殊之意。大智路长508米,总共1080个台阶。 “放生啦,放生啦。” 大智路上遇到几个带着铁笼子引导信徒放生的商贩。笼子里装有狐狸、鸽子、麻雀等。 “狐狸放生多少钱?” “九百。” 朋友说这些狐狸都是家养的,放生了,说不定还能找到回家的路。 我双手合十,朝一只白色狐狸行了一礼,口中念道:“阿弥陀佛!”